近日,一段"母子因误机大闹机场,称耽误考公"的视频在网络疯传,引发热议。然而,随着当事人李女士的澄清,事件迎来戏剧性反转——视频中的"儿子"实为表弟,所谓的"公务员考试"只是一场技能资格考试,而"舍不得打车"的指责更是子虚乌有。这场舆论风波,再次暴露了网络时代"流量至上"的传播乱象。
5月17日晚,李女士与朋友自驾送表弟前往沈阳桃仙机场,计划搭乘21:05的航班前往郑州。尽管表弟在起飞前40分钟抵达,但值机柜台以"起飞前40分钟截止办理"为由拒绝办理登机手续。李女士情绪激动,甚至跪地恳求,但最终未能成行。这一幕被旁观者拍下,配以"母子考公误机""舍不得打车"等煽动性描述发布,迅速引爆网络。
事件发酵后,李女士澄清:表弟参加的并非公务员考试,而是技能资格考试;出行方式为自驾而非打车;所谓"大闹机场"实为情绪崩溃后的短暂失控。然而,原始视频已被删除,但错误信息早已扩散。类似事件并非孤例——从"杭州取快递女子被造谣"到"上海高铁拦门乌龙",网络谣言屡屡利用碎片化信息制造对立,收割流量。
这背后是"流量冲动"的恶性循环:一段掐头去尾的视频,加上"考公""巨婴"等敏感标签,就能迅速点燃舆论。平台算法偏爱争议内容,用户习惯"即刻评判",而真相往往姗姗来迟。当情绪化表达成为流量密码,理性讨论的空间正被不断挤压。
遏制这种乱象需多方合力:平台应建立"未核实信息"警示机制;媒体需坚守事实核查底线;公众则需培养"延迟判断"的素养。正如李女士所言:"普通人不是网红,不该成为流量牺牲品。"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审慎与耐心,或许是对抗"谣言病毒"的最佳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