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思钧在生日直播中轻描淡写地提起那段与双向情感障碍抗争的岁月时,观众才惊觉——原来那个永远笑容灿烂的芒果台主持新秀,也曾深陷情绪的泥沼。这种反差让人想起三个月前赵露思公开抑郁症时引发的滔天争议,两位艺人截然不同的舆论待遇,撕开了娱乐圈最隐秘的伤口:在流量至上的规则里,连心理疾病都要被称斤论两。
被量化的痛苦
赵露思的遭遇堪称当代明星心理困境的极端样本。当她在跨年夜的微博长文中详细描述五年来的抑郁历程时,评论区却充斥着"208万还抑郁?"的刺眼留言。这位凭借《传闻中的陈芊芊》跃升顶流的小花,其病情被拆解成一个个可交易的符号:抑郁症纪实综艺被指"卖惨",康复训练视频被嘲"热搜包年",甚至好友薛凯琪悼念方大同的微博,都成了论证"娱乐圈抑郁症都是戏"的佐证。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齐思钧"病愈后报平安"的叙事获得普遍宽容,这种双重标准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在公众眼中,明星的心理健康必须符合某种"完美受害者"剧本——既不能太早诉说影响商业价值,也不能太晚坦白被疑炒作,最好是像齐思钧这样,在康复后用云淡风轻的姿态给故事画上句号。
病耻感的权力结构
更吊诡的是,当崔雪莉、金赛纶等海外艺人用生命警示娱乐圈的心理健康危机时,内娱正在形成一种新型的病耻感产业链。某些营销号深谙"208万"的财富密码,将明星心理疾病简化为"有钱人的无病呻吟";而另一批账号则热衷于将双相情感障碍包装成"天才病",把严肃的精神健康问题异化为明星人设的装饰品。这种两极分化的舆论场,使得真正需要帮助的艺人陷入"说与不说"的囚徒困境——正如某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经纪人所说:"现在艺人去看心理医生都得像特务接头,就怕被拍到变成第二天头条。"
流量的绞肉机
在这场没有赢家的游戏中,最血腥的莫过于网友正义感被精准收割的过程。赵露思综艺的豆瓣评论区里,最高赞的五星好评写着"节目组吃人血馒头",而一星差评却清一色是"看都没看就知道是摆拍"。当极端情绪成为流量货币,理性的声音反而被淹没。这种扭曲的传播生态,恰如心理学中的"剧场效应"——当所有人都站在椅子上看戏时,最终谁也看不清舞台真相。韩国艺人金赛纶生前最后一条ins下,如今挤满了道歉的网友,这些迟来的忏悔却再也传不到天堂。
或许我们该重新思考:当我们在讨论明星心理健康时,到底在讨论什么?是病理学意义上的疾病,是社会阶层对立的投射,还是娱乐工业异化人性的证据?齐思钧那句"一切都过去了"的从容,赵露思在综艺里不受控的颤抖,薛凯琪演唱会上中断的歌声——这些碎片拼凑出的,不仅是娱乐圈的光怪陆离,更是整个时代的精神症候。在按下转发键前,或许我们都该想起《小王子》里的那句话:"审判自己比审判别人难得多。"